CIT2020前瞻丨傅国胜:初心在方寸 咫尺见仁心

1.jpg

CIT2020 Online第一期

2020.06.17-19

整洁的白大褂、中等的身材、可亲的笑容,再加上鼻梁上一副窄边眼镜,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主任傅国胜看起来沉稳可信赖。整场采访也正如他给人的感觉,温和谦逊,但又透着股坚忍不拔,可能这就是所谓“钻研者”的气质。

作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推动者、亚太地区经桡动脉治疗复杂心血管疾病的领导者之一,傅国胜这些年来带领团队不断“冲锋陷阵”,打下一片独具特色的心血管“江山”。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傅国胜在心脏这个方寸“战场”上奋斗了30多个春秋,在生死咫尺间辗转腾挪、分秒必争,用热爱和信念坚守如初,这是“匠心”更是“仁心”。同样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深耕十八年的CIT,同为“钻研者”,CIT看到了傅国胜教授身上的闪光点。2020年,我们采访到了傅国胜教授,倾听他与CIT“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机缘,倾听他三十多年的“介入成长故事”。

2.jpg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傅国胜教授

微信截图_20200614144552.png

梦开始的地方

一次阴差阳错 找到人生方向

“上大学以后才喜欢上了医生这个职业”。

傅国胜学医是偶然,也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因为化学好,他高考志愿填的是浙江医科大学药学系,阴差阳错之下被医学系录取,稀里糊涂上了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对医生这个可以帮助人的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这种兴趣和热情,就这样变成了他一生的信念。

但所有成功都不是偶然。

因为来自农村,英语底子不好,为了考研,他一年内自学了新概念英语1-4册、复旦大学文科专业的英语1-4册,清华大学理工教材1-4册。

时间洒在哪里,哪里就会开花结果。最终他顺利通过了各项考试。

初识冠脉介入

1990年,傅国胜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做电生理研究和临床工作,由于国内条件限制,当时的他几乎还没有接触过冠心病介入治疗。

1993年11月,傅国胜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到来了,他被学校派往德国基尔大学交流学习、进修深造。

在当时,中德冠脉介入水平差距很大。基尔大学导管室每年2500例介入治疗的“庞大”数字,深深震惊了傅国胜,他一边感叹基尔大学的学科规模,一边惊讶于他们做一例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速度,“太快了!”大概十分钟就能完成一例造影,一小时内就能完成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这些对傅国胜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冲击。从此,他一头扎进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海洋”,三次提交延长进修申请,像海绵一样吸收“新知识”,废寝忘食。

1996年,傅国胜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后,毅然选择回国发展。

当时国内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缓慢,病例数少,傅国胜就尽可能把每一例病人做到精细,“每一例手术完后,我都会花很多时间去认真回顾手术过程,哪一点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下次如果再遇到这样的病人应该怎么去做,甚至有时候我会把问题记下来,找国内专家一起讨论。”傅国胜就在慢慢摸索、慢慢学习中逐渐成长。

3.jpg

傅国胜教授多次在国际会议上进行手术演示

1997年,在世界级权威医学期刊《欧洲心脏病杂志》上,傅国胜的学术著作公开发表(Eur Heart J,1997,18(2):281-289.),让国内外同行首次看到了他。

微信截图_20200614144552.png

压力和动力 铸就科室“领头人”

2005年,傅国胜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主任。

“当时我还不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心内科医生,也不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学科管理者,是邵逸夫医院心内科的平台锻炼了我,逼迫我学习更多东西,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邵逸夫医院心内科创建于1994年,属于比较年轻的学科。当时的心内科“底子薄”,没有一个国家自然基金、没有一个省重大研究项目,傅国胜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科发展做贡献。凭着这股韧劲,除了持续不断地进行临床技术探索外,他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学科发展和管理上,边学习边实践。

加强学科文化建设,倡导和谐、协作、向上、向善的工作环境,人文、绩效、团队、精神、解压等各方面知识的培训源源不断;实施亚专科发展战略,设立了15个亚专科项目,每个项目安排一位能承担职责的年轻医生做小组长,把具体事情落实到具体医生身上;跟基层医院加强交流合作,得到认可和信赖,放心把基层医院诊治不了的危重病人送过来进行诊断和治疗……一系列措施,让邵逸夫医院心内科2005、2006、2007连续三年每年都有40%左右的业务量增长,更有了第一个国家自然基金,整个科室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发动机一样蹭蹭往前跑。

傅国胜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唯有培养出一批年轻医生,才能让科室可持续发展。对于年轻医生的培养,他秉承邵逸夫医院开放和共享、合作与交融的理念,下大力气,不惜血本。

他每年安排一段时间,约谈科室每位年轻人,不是施加压力,而是了解想法、解决困惑、帮助规划其职业生涯。

“从我个人的成长来说,如果能早一点得到帮助和引领,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当然也很幸运在我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贵人指点,所以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对年轻人给予更多的关心关注。”

“年轻医生更需要生活上的帮助”。邵逸夫医院心内科的奖金实行平均分配法,傅国胜以身作则,他的奖金直到现在还跟刚刚毕业的年轻同事一样多,他用自己的某种形式一点点实现“共产主义”,帮助年轻医生减轻生活压力。

同时,他拿出自己2015年获得“浙江大学第二届好医生奖”的奖金,在科室设立“心”锐医师奖,鼓励年轻医生积极向上,每年以不记名投票方式选出一位年轻医生,奖励现金、颁发证书,让年轻医生更有追求、有目标。

“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帮助、多一点鼓励,或者多一点引领,我相信我们很多年轻医生,五分力气就有可能发挥到六分,对学科和团队的贡献就能增加一分;一个人一分,很多人就可以是很多分……”

4.jpg

在带教中,傅国胜教授一直耐心、细心地引导

15年来,傅国胜带领整个科室艰难又坚定地一步一个脚印,心内科团队从只有7名医生发展为54名临床医生,其中有40位拥有博士学位,14位拥有硕士学位,2019年整个科室出院病人近一万四千人次,冠心病介入治疗接近四千例,射频消融二千三百多例,心脏起搏六百三十五例,TAVR二十六例……学科发展潜力巨大,成为全国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又一高地。

微信截图_20200614144552.png

向上向善 知行合一

除了“医术高超”“技术精湛”,“耐心、温暖、亲切……”这些让人暖心的字眼,也是患者和家属赋予傅国胜的“标签”。

5.jpg

傅国胜教授在为病人诊治

“一个是向上,一个是向善。这也是我一直在和我们科室的每一位医生所强调和坚持的。”

傅国胜教授在采访中的这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给心内科科室群取名“向善”,认为医生一定要积极向善,要真心帮助患者,为患者提供好的医疗服务。

“因为患者的信任,给了医生学习提升和服务的机会,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每一位患者服务好,患者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他在科室一直教育年轻医生要倾听患者的声音,多为患者着想。

据悉,去年傅国胜还作为副主编参与教育部一个医患沟通的研究生教材编写工作。傅国胜强调,医患沟通是双方面的,医生作为社会工作者,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足够的睿智和足够的敏锐,更要学会保护自己。

“做事情心平气和一点,退后一点点,谦和谦让一点点,医患关系就会好一点点。”


我与CIT

从学习者到参与者

“我唯一的遗憾,是早年没有做一个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的随机对照研究,所以在技术策略上是领先的,但学术研究没有跟上,这是我整个医学生涯中最遗憾的事情。”现在国内经桡动脉介入术太成熟、太普遍,入组的病例数受到很大限制,很难再去做随机对照研究。

傅国胜作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浙江最早实践并推广该技术的“第一人”,职业生涯中最遗憾的事情与此有关。

而与CIT的缘分,更是和经桡动脉介入术脱不开关系。“之所以能够被CIT所关注,能够参与CIT也是基于邵逸夫医院经桡动脉技术策略在国内的发展。”

6.jpg

与CIT的缘份,从很早便开始了

“CIT是完全依照学术的需要来推进会议的发展轨迹的,是科学客观,以创新、以学术为先导的学术平台,完全遵循合作、创新、转化的办会理念,这是CIT的魅力,也是它迅速发展成为亚太甚至全球有影响力的学术平台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

提到CIT,傅国胜是赞不绝口,对于第一次参加CIT的经历,更是印象深刻。

“原来国内学术会议还有那么大的规模,有那么多医生参加,内容又那么丰富,讲课、讲研究、讲病例、讲并发症、讲技术和策略……”

当时国内学术活动不多,他抓住每一次机会,感受自己和成熟术者之间的差距,参与病例讨论、交流学习过程。留学的经历加上英语的优势,让傅国胜开始发光发热,从早期学习者的角色,慢慢转变为参与者,让CIT了解到他的同时,也了解了邵逸夫高级桡动脉演示课程的特色所在。

2008年之后,傅国胜逐渐融入到CIT会议当中来,从会议点评、主持、特殊病例报告,到推荐科室年轻医生参与CIT工作组任务、参与冠心病介入治疗和创新临床研究相关问题……傅国胜与CIT已密不可分。

“我觉得CIT对我国心血管介入治疗的贡献,除了把国际上最先进最新的研究、技术、策略和指南带到我们国内专家面前来,也给不同层次的医生提供了学术讨论的平台。更重要的一点,是培育了我国医生对于临床研究的兴趣,对未来中国心血管事业发展,特别是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要病人能康复,工作上累一点没关系,因为值得。”这是傅国胜认为最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事情。

对医学的热爱,驱使傅国胜不断前行,在咫尺方寸间坚守医者“初心”“仁心”和“匠心”。

佛家有云,双手合十,乃是将十万力量凝聚,心系一处,无事不成。

傅国胜教授如是,CIT亦如是。

7.jpg

阅读数: 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