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龙:行远自迩,感受电生理无尽魅力

2500年前,苏格拉底创建了一门艺术,或者说科学,现在人们将其称为逻辑推理,通过一系列探问来获取答案,并对这些答案进行推断,找出各种复杂现象背后的关键问题。电生理也是如此,若思路明确则一帆风顺,思维灵活则柳暗花明。透过结构看“世界”,在抽丝剥茧、化繁为简的过程中,感受电生理逻辑思维的奇妙和无边魅力。

“电生理最大的魅力就是深奥,就像做数学题一样,哪怕相对简单的病例它也需要逻辑推理,这是最有乐趣、有追求、吸引人的地方。”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明龙教授就是受电生理独特魅力所吸引,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与研究工作近33年,从追随到引领,见证伴随了国内电生理领域从探索到瓶颈再到蓬勃发展的过程。30多年如一日,这是追梦的动力,有梦可依才无惧前方。

1.jpg

江苏省人民医院 陈明龙教授

在学习中发现 电生理“魅力”

1982年,陈明龙被镇江医学院(现江苏大学)录取,在对未来的懵懂中走上了从医的道路,成为一生的羁绊。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学医,陈明龙就一直坚定前行。自1982年考上大学到毕业后留任镇江医学院附属医院,他一直从事心血管专业的工作。

当时起搏电生理还处于比较粗浅的阶段,只做一些简单的起搏治疗,工作八年后,已经成为心血管主治医师的陈明龙,为了继续深造、深入探索心电生理的“美”,决定报考研究生。

“我考研究生时年龄算比较大的,导师就建议从事介入心脏病这块,选择电生理相对来说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当时研究生读什么专业,以后职业生涯就是什么专业。”

1995年,陈明龙考取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生电生理专业,真正进入了电生理领域,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这完全是一门新的学科,不像别的专业那么直观,是非常深奥的学科,需要的知识面相对比较广,对解剖和生理的认识比其他亚专业要深入。” 

在学习的过程中,陈明龙不断探究电生理独特的迷人之处,凭着这股对专业的酷爱,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孜孜不倦地沉浸下去。

见证电生理的发展简史

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与研究工作近33年,陈明龙一路见证伴随了电生理发展的各个阶段。“60后左右的我们这一代,在国内电生理领域应该算是第二代。”

探索时代。“第一代的前辈们吃过不少苦”,国内八十年代开始进行起搏器研制,1987年左右做消融,1991年以后全国开始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速和预计综合征,慢慢应用到流出道早搏和房扑,前辈们基本是在学习国外经验或国外专家指导下,一步一个脚印的摸索探索,逐渐把电生理的工作推动起来。

三维标测时代(2000年-2010年)。2000年左右国内电生理发展到了瓶颈期,要突破瓶颈必须向复杂心律失常“进军”。陈明龙刚好赶上了这个“浪潮”,之后三维标测系统开始在国内临床应用,我国进入电生理的三维标测时代,可以说陈明龙是第一代从事三维标测的医生。三维标测从试用到技术成熟再到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路,中国经历了差不多十年时间。

三维标测对中国电生理行业贡献良多,它大大拓宽了心律失常的治疗谱,同时也让医生对心律失常机制和相关心脏解剖的认识更加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培养出了一大批年轻医生,行业蓬勃发展,到2010年,中国三维标测技术复杂心律失常的操作基本成熟。

学术化阶段(2010年-2020年)。2010年到现在,是中国电生理学术化飞速发展的十年,中国开始探索自己的路。大家开始思考问题,开始探讨研究,中国在国际上发表的心律失常领域文章数量和质量都相当可观,理论研究也对全球同行有很大影响力。

未来,中国需要创新。“2020年后中国应该进入创新阶段,不能跟着人家跑了。中国总归要经历创新阶段,现在真正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还是少,年轻一代要保持电生理的理性思维,要思考、要学习、要智慧化。”陈明龙说道。

做“四会”医生

电生理介入治疗的抽象性和超强的逻辑思维,是它的魅力所在。

在所有心血管亚专业当中,电生理属于比较理性、抽象而逻辑性又较强的一个新型学科,学位建制上把它定义为电生理“学”,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独特的比较深奥的亚专业。

随着大型综合性医院影响力和规模的增大,疑难病人越来越多,医院“压力山大”,要解决这么多病人,局限在几个大中心肯定不够,大中心服务能力和规模是有限的,需要更多的医院和医生投入进来。

2.png

陈明龙教授授课中

但相对心内科其它领域,电生理入门极为困难,且抽象思维要求较高,学习曲线较长,以至于从业人员较少,短时间大规模培训这么多人有难度。

“但教育和培训是永远的,要注重高质量培训和反复多次规范化、按章有序的培训教育。” 陈明龙表示,“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是个性化的,每个中心的工作学习条件和学术环境也不太一样,病人这么多,病情复杂,总要想办法解决。”

对于初学者,陈明龙建议,“做电生理医生要像学英语一样会读、会写、会说、会听,电生理就要会做、会说、会写、会想。会做,是敢于操作,敢于解决一些问题;会说,是把抽象的东西非常具体地讲出来让别人懂;会写,是解决病人问题,把数据积累起来,把你的认识和经验介绍给同行;会想,是要有不放弃的精神,对于复杂病例要通过计算想办法,攻坚克难,用积极手段解决病人问题,做到这‘四会’,电生理素养肯定会慢慢培养起来。” 

电生理中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都有它的意义所在,陈明龙经常讲“要培养一个好的电生理医生,就让他着魔让他痴迷,让他孜孜不倦去追求,不能自拔,当你限制都限制不了他的时候,那他就成功了。”

打铁还需自身硬 带领团队“敢为先”

陈明龙不仅拥有电生理医生的一丝不苟和严谨细致的品格,在工作上更是胆大心细、敢于创新。他在电生理介入治疗领域精耕细作,带领团队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并巧妙把大型综合医院的自身优势与科研承担和临床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创新总结出了几种研究类型:

第一,攻坚克难型。碰到难题要解决,但不能空讲,要去查阅去思考是电生理机制认识不够,还是对心脏局部的精细解剖认识不够。

第二,策略性研究。他经常拿肿瘤打比方,一百个胃癌用一个方法治疗肯定不行,要有个性化原则,有的病人胃癌累积范围程度比较轻,做一个局部切除就可以了;有的病人可能已经渗透到邻近脏器及周边淋巴结。持续房颤治疗也是这样,不是所有病人都需要做广泛消融,医生要冷静思考个性化操作。遵循个性化原则,这也是被同行称为“南京方法”的STABLE-SR的由来,STABLE-SR研究为持续性房颤治疗策略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第三,预防性研究:我们建立的脑卒中一级预防基地和胸痛基地项目,都是延伸到医院以外的预防性研究。

第四,创新与转化研究。

第五,基础研究:我们团队的心律失常分子机制研究就是这一类这些研究是陈明龙带领团队边摸索边思索一步一步扩展开来的,团队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向,五个板块分清楚后,每个板块都有产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做不同的事,互相协作,互相帮衬,增强团队凝聚力。

3.png

陈明龙教授受邀参加第40届HRS

展现中国电生理医生风采

团队迄今为止发表了诸多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2009年全球室速心律失常论坛还曾引用过陈明龙团队的文章。

基于此,在第40届美国心律学会年会上,陈明龙以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全球专家共识亚太组长的身份参编并主持“2019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全球专家共识”发布会。

对于这样一份责任,陈明龙谦逊地表示,“这不是代表我个人,是代表我们国家的心电生理水平已经到了相当高的一个程度,已经走向国际跟国际接轨,这是整个中国电生理行业在国际上影响的一个侧面一个反映。”

目前国内新冠疫情防控可以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医院已经在常态化防疫的基础上复工复产,虽然现在进院入院的流程要比以往稍微多花费一些时间,但病人的数目已经跟原来一样,工作量也恢复了正常,陈明龙又继续投入了紧张繁重的电生理工作中,向着他的诗和远方,无惧风雨,一路前行。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这是《悟空传》里的一句话,陈明龙教授在采访中也给了人同样的感觉: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探索奥秘本身对人就有吸引力,此心已动,此身已行,去远方吧,看更大的世界。

阅读数: 8970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