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西子会丨四大中心六台手术,ICE房颤手术专场“饕餮盛宴”

微信图片_20200526095051.jpg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心腔内超声(简称ICE)是一项与心导管技术相结合的超声诊断技术,可以精准获取心脏解剖信息,实时动态评估心脏血流及运动状况,且具有操作简便、学习曲线段、无辐射等优势。ICE房颤手术时房颤治疗新技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绿色电生理,极大地提高了电生理手术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2020西子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团队龙德勇教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教授团队张曦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伟剑教授团队肖方毅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加锋教授团队李嘉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蒋晨阳教授团队张培教授、蒋汝红教授为大家带来ICE房颤手术饕餮盛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马长生团队

手术由龙德勇教授完成,患者为青年男性,诊断为阵发性房颤,采用零射线射频消融技术,超声+Pentaray技术。房颤患者零射线消融中,首先是三维建模,右房内穿刺房间隔,50W功率行肺静脉隔离消融,消融点与点距离5mm左右,术后患者由持续房颤恢复窦性心律。零射线射频消融技术学习曲线较短,但是手术时间较长,需要术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微信图片_20200526095335.png

超声+Pentaray技术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范洁团队

手术由张曦教授完成,该患者合并房间隔膨出瘤,房间隔穿刺最为困难,对于此类患者最好在膨出瘤下缘穿刺,但本例患者,穿刺针顺利从膨出瘤下缘通过,但是鞘管始终无法通过,最后从膨出瘤上缘通过。在避免食道损伤方面,早期控制压力、控制功率和时间消融等,都能达到减少食道损伤的效果。高功率消融技术兴起后,损伤更可控,理论上结果更好,现在也在积极尝试后壁采用40W(30W以上功率)消融,后壁压力控制在10g以下。采用高功率消融患者中,尚未见食道损伤。

微信图片_20200526095418.png

房间隔穿刺前图像

微信图片_20200526095421.png

房间隔穿刺图像(从膨出瘤上缘穿刺)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黄伟剑团队

手术由肖方毅教授完成,本例患者采用温附一特色UPS+Flavor一站式术式治疗。采用温附一特色双穿刺房间隔的方式:首先在三维超声下标记两次房间隔穿刺位点,第1针在三维腔内超声指导下进行卵圆窝较低位房间隔进行穿刺,建议保留钢丝后撤鞘;而后进行第2次穿刺,在三维腔内超声指导下在较高位进行二次穿刺,达到最少干扰最优穿刺位点的效果。穿刺完成后顺利在AI指导下完成肺静脉消融,同时全程监测心包安全。消融后进行温附一特色Flavor左心耳封堵术,超声下回撤消融导管和标测导管,并将三维心腔内超声送入左心房。通过0度、45度、90度、135度4个长轴角度评估左心耳的大小。通过三维心腔内超声和X涉嫌下造影进行判断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在超声指导下通过鞘管植入封堵器,应用温附一MARK术式打开封堵器,并通过4个长轴角度评估封堵器于左心耳的关系。最后,造影结合牵拉左心耳封堵器,判断位置关系和分流情况良好,释放封堵器。UPS结合Flavor术式顺利完成一站式手术,顺利下台。

微信截图_20200526095509.png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林加锋团队

手术由李嘉教授完成,患者为71岁男性,诊断为快慢综合征、阵发性房颤、病窦。本例患者先给予导管消融,根据情况给予起搏器治疗。采用双房间隔穿刺及鞘中鞘策略,减少消融难度,但是要注意排气。通过超声指导下的T3D法实现零射线房间隔穿刺,房间隔穿刺第1针(鞘中鞘)在最舒适位置,第2针穿刺在稍靠上位置。在穿刺过程中会出现跳跃现象,穿刺后送入鞘管,退针,注射肝素6000U。固定内鞘,外鞘内送2cm,退出外鞘,鞘管顺利进入,换鞘成功,随后进行第2针穿刺。患者消融过程顺利,消融效果良好。

微信图片_20200526095539.png

鞘中鞘示意图

微信图片_20200526095602.png

房间隔穿刺示意图

微信图片_20200526095614.png

穿刺位点示意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蒋晨阳团队

手术由张培教授完成,患者为69岁男性,诊断持续性房颤、I度房室传导阻滞,采用UPS术式,全程零射线,并且结合了可视可调弯鞘进行全程手术。选择右侧股静脉穿刺,确认左心耳无血栓后,利用超声进行左房建模,进行肺静脉隔离。采用单房间隔穿刺,进行两个圈隔离,术前房颤容易诱发,隔离后心房反复诱发,未发作房颤。电压标测后壁电压正常,前壁电压偏低,考虑为主动脉切迹引起,但现在无法定论。患者消融过程顺利,消融效果良好。

微信图片_20200526095632.png

消融前电压标测

微信图片_20200526095640.png

房间隔穿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蒋汝红

手术由蒋汝红教授完成,患者为73岁老年男性,诊断阵发性房颤,肌酐偏高,术前心电图显示频发房早。该患者采用采用UPS术式,全程零射线,并且结合了可视可调弯鞘进行全程手术。导丝在肺静脉支撑下是最安全的,穿刺的时候要偏后一点,对准肺静脉穿刺,送入导丝时若靠近心耳,要顺时针转向后壁。穿刺成功后,将可视可调节弯鞘通过预留的导丝轨道送入左心房。该患者采用强生的可视鞘,在换鞘中具有很大的优势。房间隔穿刺后,快速建立左房切面,确定肺静脉开口,建立模型。患者消融过程顺利,消融效果良好。

微信图片_20200526095705.png

上腔静脉切面

微信图片_20200526095715.png

房间隔穿刺

微信图片_20200526095732.png

快速建立左房切面

微信图片_20200526095745.png

穿刺后肺静脉建模

微信图片_20200526095801.png

肺静脉隔离后消融 可视鞘的使用

真理越辩越明,结合6例手术演示,各位专家对如何减少消融中食道损伤、ICE下房间隔穿刺技巧、“鞘中鞘”的使用、前壁低电压与主动脉切迹的关系以及一站式手术穿刺位点选择等进行了讨论和分享。强调了ICE房颤手术的操作重点和注意事项,有效提升了广大电生理医生手术的水平。ICE房颤手术具有精准建模、穿刺房间隔、定肺静脉口、食道损伤风险小等优势,有助于提高消融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改善术者操作舒适性,减少辐射量,ICE房颤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将为广大房颤患者带来福音。

阅读数: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