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名单揭晓,心律失常临床难题又获新突破

2020年伊始,中国中医药领域传来好消息!

2020年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领衔团队完成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据悉,该奖系年度生命科学领域的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年度生命科学领域的最高奖。

微信图片_20200201092847.jpg


最新认识——心血管事件链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负担日渐加重,2017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远远高于肿瘤及其它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元凶。

心血管事件链,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界对心血管病发病规律的最新认识,将心血管疾病梳理为一段伴随人体终生的动态过程,即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致病因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出现心肌缺血,引发冠心病心绞痛,如果斑块发生破裂,则会发生心肌梗死,进而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最终导致慢性心衰,甚至死亡的一个连续的心血管事件过程。这一系列病变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发生,就像链条般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心血管事件链”。

微血管病变防治新思路——中医脉络学说

面对这一威胁人类最大的疾病,吴以岭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心血管事件链为理论基础,自2005年始,依托两项国家973计划,从微血管角度阐述它的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途径。微血管病变是全身系统性的病变,是国际医学界的难题,它们不仅在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这些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目前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关键因素。

微信图片_20200201092852.jpg

本次获奖的项目,分别从理论、机制、临床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了突破,共有三大创新价值

一是系统构建了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脉络学说,属于中医药学术研究的重大理论原创成果;

二是该研究阐明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肾病等难治性疾病发病的共性机制是微血管病变,而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则是治疗微血管病变的核心机制,国家97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取得了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

三是该项目利用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开展了大量临床试验解决了国际医学界重大难题——通心络胶囊解决了急性心梗无再流世界医学难题;参松养心胶囊为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治疗提供了新药物,填补了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快慢兼治、整合调律的药物治疗空白;芪苈强心胶囊明显提高了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效果。

突破进展——从机理到临床证实多靶点改善心律失常

作为此次获奖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克将教授牵头完成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循证医学研究也广受关注。

微信图片_20200201092856.jpg

微信图片_20200201092900.jpg

早在2009年,参松养心胶囊就以其“快慢兼治,整合调律”的特点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次,更是在原有基础上对机理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证实了参松养心胶囊保护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干预逆转微循环和电重构的机制。对临床治疗棘手的心衰伴室早、窦缓伴室早等世界治疗难题提供了确切有效的中国治疗方案,获得本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安全性方面,与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参松养心胶囊具有明显安全性优势,该药急毒、慢毒均无毒副反应,临床研究未发现心脏不良反应。与抗心律失常西药比较具有明显安全性优势,突破西药治疗心律失常因严重不良反应而限制长期用药的现状。

目前,参松养心胶囊已经被中华医学会、国家卫健委等权威指南推荐,列入大学教材《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9版西医《内科学》和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西结合神经病学》。“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研究以其独特的“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

微信图片_20200201092905.jpg

阅读数: 3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