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CC 2019 | 夏云龙:心律失常心肌病的认识与实践

1.jpg

心律失常心肌病是一种由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肌病,及早发现进行室率或节律控制可逆转心脏功能,改善预后。2019年12月6日,星海国际心血管病会议(大连·2019)在大连正式拉开帷幕,会议期间,大会主席、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就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做了精彩报告。

2.jpg

夏云龙教授作主题演讲

AIC的定义与类型

1949年Phillips等首次报道了快速房颤和心力衰竭逆转的因果关系,此后人们开始关注快速心室率和心力衰竭的联系。1996年Brugada首次提出了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这一概念。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此病认识的深入,发现心脏功能的改变取决于心室率,而过快和过慢心室率均可导致心功能不全,故更名为“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IC)”。

AIC可根据其心律类型大概分为三类。即心动过速导致的心肌病、频发室早导致的心肌病和心房颤动导致的心肌病。目前认为,AIC导致心衰的机制主要是持续性心室率加快导致心肌能量耗竭+能量利用障碍进而导致心肌组织血流量下降,心脏扩大,泵功能下降。

AIC的诊断与鉴别

室早负荷是AIC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对于可引起心肌病的室早负荷,不同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数值。Baman等提出室早负荷>24%(室早数量占24h总心搏的百分比)是AIC的独立致病因素,其敏感性79%,特异性78%。Hasdemir等的研究则发现室早负荷16%与AIC相关,其敏感性100%,特异性87%。其入选病人均为男性,且无症状,均为单形性室早。

AIC的另一诊断标准为EF值。经有效的室早消融后,EF值提高至少15%或恢复到正常水平(50%),有助于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

就目前来说,AIC的诊断仍旧是一个回顾性的诊断,各种心律失常如房颤、房扑、房速、室上速、室速、频发室早、束支阻滞等都有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由于其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故需要先排除其它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原因,如缺血性心肌病、遗传性心肌病等。

除此之外,在AIC的诊断上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尽管AIC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但更多见于青少年和中壮年男性;

(2)快速心律失常发作前左室功能正常,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3)频繁或持续性心动过速发作后左室功能进行性损害,并可排除其它导致心功能减退的因素;

(4)心律失常控制后,心功能改善,部分患者由于长期心脏受损,也可能出现心功能无改善的情况,此时也不能否定AIC;

(5)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力衰竭患者,长期心动过速时也应考虑AIC,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有时可能互为因果。

AIC的治疗与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AIC可以选择不同策略,如药物治疗控制心室率,导管消融根治心律失常如室上速、房颤、频发室早等,起搏器治疗纠正束支阻滞、高度房室传动阻滞等。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药物治疗,控制心室率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有效性和患者耐受性。目前导管消融治疗可根治心律失常,成功率>95%。对于部分心律失常消融失败患者,可选择房室结阻断+心脏起搏器植入进行治疗。针对束支阻滞、心功能不全、三度阻滞的患者,可采用心脏起搏治疗。

尽管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都可以归纳为:终止或控制心律失常,缓解心衰症状,逆转心室重构。

总的来说,AIC多为良性疾病,但需及时和有效治疗,部分有猝死风险。认识和早期识别AIC并积极射频消融治疗相关心律失常可有效控制逆转AIC。

阅读数: 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