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C 2019|国际视野看大健康:从代谢调控、血脂管理到中国临床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1.jpg

CHC2019深圳心血管健康和疾病防治高峰论坛于2019年11月1日在深圳正式开幕。随后的全体大会特别邀请国内外专家针对目前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授课,更是响应了本次大会“健康心脏,健康中国”的主旨。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广东省人民医院林曙光教授主持本次全体大会,下面让我们回顾要点内容:

微信截图_20191103145002.png

▲ 韩雅玲院士、林曙光教授主持


Philipp Scherer:从代谢调控看心血管疾病综合管理 

3.jpg

▲ Philipp Scherer教授作精彩演讲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Philipp E. Scherer教授以脂联素为切入点,以“从代谢调控看心血管疾病综合管理”为主题进行了精彩授课,他在讲课中从以下方面展示精彩论述:

脂联素—鞘氨醇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脂联素是最新发现的脂肪因子,主要由白色脂肪细胞分泌。已有研究证实,脂联素具有胰岛素增敏、抗炎、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凋亡等作用。脂联素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与脂肪含量呈负相关,是脂肪组织健康状态的标记物。脂联素是心血管代谢系统可调节性的表现。脂联素同时也是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体现。神经酰胺—鞘氨醇参与细胞死亡、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反应等过程,脂联素能够激活神经酰胺酶,促进神经酰胺的降解,脂联素—鞘氨醇轴具有重要意义。

脂联素在非脂肪细胞也有表达,包括肝脏星状细胞及心肌细胞等。肝脏中鞘氨醇类物质与NASH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相关,脂联素作用于肝脏星状细胞,具有抑制肝脏纤维化的作用。在心肌细胞中,脂联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保护血管内皮,抑制VSMC增殖和迁移,防止血管重塑的作用,在心脏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卡格列净(SGLT-2抑制剂)在心衰治疗中的有效性已经证实。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差,治疗时间长、费用高,糖尿病(DM)患者心力衰竭发病率显著升高,且预后更差,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最新研究表明,SGLT-2类药物对DM患者有好处,能够降低心衰住院率。CANVAS和CREDENCE研究已经证实卡格列净(SGLT-2抑制剂)在心衰治疗中的有效性。此外,美国糖尿病协会最新指南推荐合并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的DM患者使用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能够带来更多获益。SGLT-2抑制剂应当作为DM合并心衰或有心衰风险患者的药物选择,其在非DM患者中应用的研究尚在进行。同时,AACE指南已将SGLT-2抑制剂列为二甲双胍之后的首选口服降糖药物。


François Mach:从风险分层到危险因素管理:从血脂管理看风险管控 

4.jpg

▲ François Mach教授作精彩演讲

ESC/EAS血脂异常指南主席、日内瓦大学医院François Mach教授以降脂治疗着手,以“从风险分层到危险因素管理:从血脂管理看风险管控”为主题强调了血脂控制的方法。他指出:

LDL-C与心血管事件具有明确相关性。胆固醇是机体的基本组成物质,在胆酸、维生素D以及激素等物质中广泛存在,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之一。LDL-C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具有剂量相关性和时间相关性,LDL-C控制水平越好、控制时间越早,患者获益越多。

降LDL-C的基本原则:越低越好。临床试验表明,心血管相对风险的降低与LDL-C绝对值降低成比例,LDL-C控制水平越低越好。他汀、依折麦布和PCSK 9抑制剂降低LDL-C<1.4mmol/L(55mg/dL)是安全有效的。2019 ESC/EAS指南将ASCVD风险分为极高危、高危、中危和低危,应根据风险确定降脂强度,风险越高强度越大。

LDL-C控制靶目标改变,极低LDL-C是安全且临床有效的。2019年,ESC/EAS指南更新改变了LDL-C的控制目标,最新指南指出,在极高危人群中目标为LDL-C较基线水平降幅>50%,以及LDL-C<1.4 mmol/L;在高危人群中目标为LDL-C<2.6 mmol/L,在中低危人群中目标为LDL-C<3.0 mmol/L。大量研究证实,极低LDL-C是安全且临床有效的。

特殊人群降脂方案的选择。特殊人群是指女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老年患者、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以及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推荐作为高危女性的一级预防、女性的二级预防;对于妊娠及哺乳期女性,不可使用降脂药物,但对于严重FH患者,可选择胆酸结合剂或单采LDL治疗。对于ACS患者,应尽早采用高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如使用他汀最大耐受剂量血脂仍未达标时,推荐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首先推荐他汀基础上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如仍不能达标,推荐PCSK9抑制剂。特别指出,对于ACS患者,应考虑在事件发生后尽早联合使用PCSK9抑制剂。对于PCI极高危患者,应在术前进行早期、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


肖瑞平:中国心血管研究的机遇和挑战: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视角

5.jpg

▲肖瑞平教授作精彩演讲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副主编、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肖瑞平教授从NEJM的视角,以“中国心血管研究的机遇和挑战: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视角”为题,分享了心血管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对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见解。

心血管疾病最新进展

心血管疾病仍是全球第一杀手,在发展中国家,患病人数还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特别在中国。AHA总结了2018年心血管领域十大进展,其中6篇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2018年至今新英格兰杂志共发表了83篇心血管领域的研究,CAD/MI比例最高,占33篇,有许多研究对治疗很有意义。

(1)CABG中采用静脉血管还是动脉血管更好?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分组方式,共纳入1036例患者(动脉组534例,静脉组502例),结果发现动脉组主要终点(死亡、MI以及血管重建等)发生率显著低于静脉组,血管桥通常率显著高于静脉组,表明在CABG中采用 动脉血管作为血管桥效果更好。根据此研究,2018年ESC/EACTS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2)替格瑞洛是否适用于冠心病并发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晚期患者,糖尿病发生率很高,DM和并CAD患者风险很高,替格瑞洛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但是在DM合并CAD患者中使用替格瑞洛的效果还有待证实。研究共纳入了19220例患者(替格瑞洛组9619例,安慰剂组9601组),两组主要终点(心源性死亡、MI及脑卒中)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是替格瑞洛组大出血发生率显著升高。因此,在稳定新心绞痛合并DM患者中,替格瑞洛会增加出血风险,不建议使用。

中国心血管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心血管病负担居于首位,是全球第二大需求市场,心血管领域发展有广泛的前景。首先,中国有大量的患者,国家政策的支持,创新生态体系的建立,为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第二,在心血管等慢性病方面,国际和地区间协同合作逐渐完善,随着精准医疗迅猛发展和临床研究中心的建立,临床研究显著增加。第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加快了医疗的普及和全球化,为许多边远地区提供更多的医疗支持。第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国家政策,为慢病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远程医疗使高质量的医疗资源更加普及。第四,中国继续加大医疗科研的投入,推动了心血管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的临床成果: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化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18年12月18日批准罗沙司他用于正在接受透析的肾性贫血患者。这是中国首次批准具有全新机制的全球首发上市药物(first-in-class),标志着中国药品审批能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此为契机,期待未来在中国市场有更多的首发上市药物。

阅读数: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