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构周2019丨苏晞:创新要源自细节,创新要勇于挑战

1.jpg

2019年10月7日-13日,中国结构周2019暨第三届中国国际结构性心脏病会议即将召开。结构性心脏病诊断及治疗已然成为当今心脏病领域的一大亮点,也是心血管领域持续发展绕不过去的一个坎。近年来以TAVR为代表的瓣膜性心脏病治疗是介入心脏病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严道医声网采访到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苏晞教授,请他分享了瓣膜病介入治疗领域的创新进展。

2.jpg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苏晞教授

3.png

2019年10月7日-13日,中国结构周2019暨第三届中国国际结构性心脏病会议即将召开。结构性心脏病诊断及治疗已然成为当今心脏病领域的一大亮点,也是心血管领域持续发展绕不过去的一个坎。近年来以TAVR为代表的瓣膜性心脏病治疗是介入心脏病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严道医声网采访到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苏晞教授,请他分享了瓣膜病介入治疗领域的创新进展。

苏晞教授首先高度肯定了结构周这样依托于网络的会议形式;“最大的优势是便捷。网络会议完全没有场地空间限制,无需旅途的舟车劳累,一台电脑或者一个手机、稳定的网络即可坐在办公室甚至躺在沙发上参会学习。同时网络平台设置有回放功能,不同级别的医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观看学习,能极大提高学习效率。相信这种极具针对性的会议模式,也应该是最受欢迎的学习形式之一。”

现今越来越多的中心开始投身于瓣膜病介入治疗中,但与冠脉PCI相比,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难度更大学习曲线更长,中心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苏晞教授从自身出发,分享了团队建设经验。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团队间的合作:“首先,需要有相对固定的一批团队成员,在开展前期应该一起接受基础培训,充分了解各个学科间的分工和配合,学习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风险。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挑选手术难度相对低的病例,在有经验的术者带教下开始前几例,手术的成功对早期的团队信心有极大的帮助。最后,团队间要经常讨论并总结,共同学习提高,从而逐渐掌握核心技术。

与此同时,苏晞教授还提到了要注意避免指南阻碍创新的问题。“任何新技术的发展都源自创新,新观念的诞生毕然会挑战旧有思想,这种“冲突”不可避免。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担心走极端。因此,临床工作中有一点我们必须要遵循,那就是绝不应该以需要创新为借口,从而抗拒学习和应用指南。我认为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熟悉指南后,才能在复杂的条件下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从而针对超越指南的部分产生更好的想法,这是创新的基础。”

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因能够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引发长期残疾或死亡的风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后实际上左心耳封堵术推广的速度并不快,苏晞教授认为原因有三点:

1.左心耳封堵操作相对较难,学习曲线比较长,要成长为一个成熟术者需要较长时间规范的训练。

2.左心耳封堵需要心脏超声、麻醉、介入等多个学科共同协作,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建立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3.目前左心耳封堵主要在大城市的大的心脏中心开展,地市级医院的医生对封堵的获益和安全性了解不够,也影响了心耳封堵的进一步推广。

苏希教授呼吁应大力推动左心耳封堵在基层医生及患者中的宣传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合格封堵术者,规范封堵适应症、手术流程及围术期管理,严格手术质量控制,为患者提供更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在本次结构周中,苏晞教授及其团队将会带来左心耳封堵和TAVR的手术转播,以STEP BY STEP的形式为更多想要开展这项技术的同行详细介绍手术操作和注意事项,重点强调规范化。

2019年10月7日-13日 

中国结构周2019

暨第三届中国国际结构性心脏病会议 

我们不见不散

阅读数: 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