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宝玉|全员参与,全民科普,掀起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新高潮

1.jpg

春去秋来,又逢中秋日,幸运地今天没有急诊手术。都像今天这样无病可医该有多好!

不是作者闲得慌,而是有感而发。

2004年之前,心梗患者来了几乎都是先收住院,进行相关检查,再行会诊评估,最后只有少数的患者才进行急诊手术。按照这样的处理流程,心梗救治耽误了不少的时间。那时候很多医院晚上都不开展急诊手术的。

2004年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回到泰兴工作,这儿的心梗救治就开始提速。我们开始有远见地跟急诊大夫进行对接:凡是确诊为急性心梗的,先请心内科会诊。这样,我们就可以争取到大部分的患者直接从急诊送到导管室去接受介入手术。等到手术完成后,再送患者回病房住院(绕行CCU)。这样一个小小的调整,就可以为心梗救治节省出不少时间。要是遇上个熟人什么的,院前确诊为急性心梗的,还可以不经过急诊直接去导管室进行手术(绕行急诊)。这样,心梗救治的时间又缩短了不少。

2.jpg

2016年注定是个重要的年份。从这年起,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牵头发起了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工作一发动就在中华大地上迅速生根发芽。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发展到今天拥有一千多家胸痛中心的规模。胸痛中心建设已经形成燎原之势,真是可喜可贺!

泰兴市人民医院早已经是标准版的中国胸痛中心单位。心梗患者先手术后住院已经成为工作的常态。患者的救治流程,血管开通的时间,被各种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标进行着考核。流程在优化,救治时间在缩短,胸痛中心建设硕果累累。24小时全天候手术,胸痛优先,先手术后付费,各项社会承诺一一兑现。老百姓从胸痛中心建设的成果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3.jpg

建设胸痛中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尽管建有这么多的胸痛中心,但是,高危胸痛患者发病后何时能够到达医院,这仍然是一个不受控制的难题。不少的心梗患者,不认识心梗,不重视胸痛,经常被误诊。患者就诊延迟,滞留基层医院的现象比比皆是。心梗患者死在家里,死在路上,死在基层医院的也不在少数。缩短心梗患者从发病到被有效救治的时间(S2B),成为胸痛中心建设征程中最艰难但又是最有价值的指标。

心梗患者早就诊,早确诊,早转诊,早开通(血管),这里的四“早”,缺了任何一“早”都是在耽误时间。表面上看耽误的是时间,实质上受害的是患者的心脏,累及的是患者后半生的生活质量,有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落实心梗救治的“四早”原则,绝不是在医院管理层面上优化流程这么简单。它需要全体心内科医生的爱心升腾,走出医院,走向社会,拿起笔杆子,运用多种表达形式,进行深入持久的胸痛科普工作。

4.jpg

网络医院科普现场

5.jpg

乡镇卫生院科普现场

6.jpg

行政村村医科普现场

最好不要发生心梗!万一发生心梗,请您快快到来。作为一名心脏介入医生,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同样是接受介入手术,来得早的和来得晩的,治疗的效果大不一样。来得早的,及时开通血管,心脏坏死的范围小,存活心肌多,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就高。反之,来得晩的,存活的心肌细胞就少,心功能受损的程度就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就差。时间就是生命!心梗患者在术中或者术后不久发生的死亡,几乎都跟就诊延迟有关,这不得不引起所有人的重视。

全民奔小康,健康要跟上。用爱心守护健康,胸痛救治得从科普开始。2016年年初开始我们就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胸痛科普:电台,电视台,平面媒体,微信公众号,QQ空间以及微信工作群等,都成了我们科普的基地。走社区,进学校,跑农村,为基层卫生院的医生,行政村的村医以及社区的百姓,我们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科普。为冠心病患者建群科普,让每一位康复出院的患者都愿意做科普大使。我想只要全员发动,全民参与,全民科普,中国的胸痛中心建设一定会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

阅读数: 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