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病例:闭环刺激对病窦患者阵发性房颤的及时干预及远期的预防作用

摘译:Hirofumi Tasaki MD PhD et al: Prompt and Long-term Prophylactic Effect of Closed Loop Stimulation against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 Patient with Sick Sinus Syndrome. J Arrhythmia 2009; 25: 158–164.

病例简介

72岁,女性,因晕厥入院,诊断病窦综合征(SSS),阵发性房颤(PAF)频发,心功能正常。植入双腔起搏器后1周,闭环刺激(CLS)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PAF频发;随后打开CLS功能,第2周时AF发作明显减少。此后3年AF得到有效控制。在植入起搏器后6个月内,AF在交感兴奋时间断发作,可被抗胆碱能作用药物丙吡胺有效终止。因此,认为AF的发作及持续应与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失衡相关。打开CLS后的心率变异性分析显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恢复平衡。因此对此类心脏自主神经活动异常的SSS患者,CLS在预防PAF发作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病史

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2003年9月开始出现心悸,诊断为PAF,发作时按需服用丙吡胺(100mg)。PAF发作频率为10-20次/月,持续数小时,通常可在当天被丙吡胺终止。11月中旬,PAF每2天便会发作1次,且持续时间更长。丙吡胺加量为150mg BID。12月4日出现心悸并持续到第二天下午,患者在开会演讲时发生晕厥前兆,随后晕厥,10分钟后清醒。

治疗

因晕厥入院,心电监测发现PAF恢复时出现8.7秒长间歇。12月21日,患者因SSS植入具有CLS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PAF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

左侧Y轴为根据院内心电监测(A图)和院外患者症状(B图)显示的PAF持续时间。

右侧Y轴为心房频率>150bpm的心房感知次数/总心房感知次数(两次起搏器随访间)。

1.jpg

住院期间心电监护:在起搏器植入之后,CLS开启之前,PAF发作频繁。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种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无效(如箭头所示)。打开CLS后,PAF未复发。住院期间,心电监测记录的PAF与心悸症状吻合。

2.jpg

出院后的症状及起搏器事件记录:出院后PAF发作短暂增加,可能由于患者体力活动增加及精神紧张。丙吡胺按需给药可有效终止PAF(如箭头所示)。出院后六个月内,PAF的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逐渐下降。

起搏器记录:

3.jpg

房性心动过速在出院后突然复发之后逐渐减少。该患者心室起搏比例与房性心动过速负荷无关。阴影区域表示数据丢失时间段。

讨论

Lombardi F等人的研究1表明,电复律后4 ~ 5小时心率变异性频谱分析所得的LF/HF(高频/低频)对预测PAF的短期复发是有用的,并坚信自主神经活动与PAF密切相关。

Puglisi等人评估了三种频率应答算法2(DDDR,超速抑制,CLS)对PAF的作用,证实CLS可以减少起搏器植入后PAF负荷。他们推断这是由于PAF发作前自主神经活动极不稳定,而CLS在这此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患者的PAF是在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时发生,安装起搏器后,PAF很容易被具有抗胆碱能作用的丙吡胺终止。这些现象均提示AF的发作和持续与自主神经不稳定相关。此外,患者两年后行Holter检查时心房几乎100%起搏(完全由CLS调控),心率变异性频谱分析结果显示了CLS实现的昼夜节律:患者迷走神经活动在夜间增加,交感神经活动在日间增加,更加证实了CLS可与心脏自主神经相结合。

参考文献

Lombardi F, Colombo A, Basilico B et al: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early 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 J Am Coll Cardiol. 2001; 37: 157-162.

Puglisi A, Altamura G, Capestro F et al: Impact of Closed-Loop Stimulation, overdrive pacing, DDDR pacing mode on atrial tachyarrhythmia burden in Brady-Tachy Syndrome. A randomized study. Eur Heart J. 2003; 24: 1952-1961.

阅读数: 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