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2019深度|韩雅玲:我是一名军医

1.jpg

鼓励科研临床创新是CIT一直秉承的理念,在创新性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方面,韩雅玲院士团队开展的众多研究在国内外均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其中一些创新性证据甚至改写了国内外临床指南。

CIT深度报道带您走近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韩雅玲院士,听她讲一名军医的故事。


“三十年,在毫厘间挽救无数生命,书写心血管创新的传奇。

三十年,半个甲子,一个青春。

心路越行越远,越走越宽。”

这是北部战区总医院(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30周年宣传片中,对科室三十年发展历程的总结。而这,又何尝不是医院终身名誉院长、心内科主任韩雅玲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

2.jpg

北部战区总医院 韩雅玲院士

作为一名军医,40年时间,从护士到院士,韩雅玲在医院度过了无数日夜。


一个9岁女孩救死扶伤的愿望

源自父辈的教导与鼓励

作为一名人民军医,韩雅玲与部队、与医疗结缘始于儿时。

韩雅玲出生于原武汉军区总医院,成长于部队大院中。1962年底,我国取得“西南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全面胜利,韩雅玲全家人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

那时虽然韩雅玲只有9岁,但也异常激动,便忍不住问父亲:“前线有女兵吗?她们也像叔叔们那样冲锋杀敌吗?”父亲当即吟诵了毛主席的一首诗:“‘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你妈妈不也曾是女战士吗?她们在战场上作用可大了,不仅能冲锋陷阵,还能当通信兵指挥战争,当卫生员背着药箱、抬着担架救治伤员……”父亲的一番话,启发了韩雅玲参军入伍救死扶伤的愿望。

1969年12月,韩雅玲如愿以偿,光荣参军入伍。

韩雅玲至今还记得当时送别时父母给韩雅玲讲的话:“现在我们的国防边境不太平,你现在是一名军人,穿上这身军装意味着打仗牺牲,你要苦练杀敌本领、早立战功,不管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都要牢记你是一个军人的后代,骨子里流淌的是军人的血液,祖国和人民需要你赴汤蹈火时,你绝不要犹豫!”时至今日,这些话语仍然是激励她不断奋进的力量。


读书,一定要好好读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韩雅玲始终相信,任何优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刻苦训练。她从小就不服输,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只要是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力争做到最好!

1972年,韩雅玲被部队保送到吉林医学院学习,成为那个时代的“工农兵大学生”。但由于文化底子薄、基础差,没有通过入学摸底考试被学校通知退学。当时韩雅玲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打击,第一次刻骨铭心地意识到,知识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是多么重要。从那时起,韩雅玲就暗下决心:“读书,一定要好好读书!

1975年,组织上再次保送韩雅玲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深造。韩雅玲把这次学习作为人生事业追求的新起点,付出了超出常人几倍的努力。在校3年,别人休息,她不休息;别人上街,她去教室,甚至连排队买饭的时间都不舍得浪费。经过努力,毕业时取得了全年级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无悔付出,家人是最坚实的后盾

1983年至1994年期间,韩雅玲相继完成了“工农兵大学生提高班”、攻读医学硕士和博士的学习过程。读书期间长年在外,身为人妻人母,自然非常牵挂家人,特别是年幼懵懂的女儿。

读硕士的第一学期,女儿由姥姥、姥爷照看,但老人年迈体弱,爱人只得把孩子接回身边,从农村把年逾花甲的父亲接到家里帮着带孩子。

韩雅玲放假回家时,把家里堆积起来的各季衣服、被褥统统拆洗缝补一遍,赶着给公公、爱人和孩子织毛衣,变着样做营养丰富的饭菜,看着孩子的小脸蛋一天天丰润,家里变得井井有条像个家样,心里这才慰藉许多。

回到学校后,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韩雅玲眼前就不由自主地再现孩子和爱人的影子,特别是孩子在火车站站台上送别时挥着小手哭喊妈妈的情景总在眼前晃动。这份思念也激励着韩雅玲在校学习期间不断努力奋进。由于读硕士期间成绩优异,毕业答辩委员会建议直接授予韩雅玲博士学位。


不计得失,这份责任,她一扛就是25年

使命重大、责任如山

1994年,韩雅玲博士未毕业就被破格提拔为当时的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当时得知这一消息,韩雅玲连续几宿没睡好觉,因为这代表着沉甸甸的责任和组织的期望啊!

那时科室的基础很薄弱,仅有30余张床位,新技术几乎是空白。当时韩雅玲就想:只有自己拼命工作,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挽救更多的生命,才不辜负大家的厚爱与期望。

3.jpg

4.jpg

接任科主任后,韩雅玲带领科室不断发展

上任后,韩雅玲从临床基础干起,做科主任工作的同时,还担任住院总医生,以便尽快熟悉各种病例诊断处理急救办法。在提高临床管理能力的同时,还密切关注国内外心脏病诊治技术发展动态,努力探索运用高新技术治疗心脏疑难病症的有效方法。

1999年,韩雅玲领导的心血管内科实现了从军区重点科室、军区中心、全军重点科室、全军中心、全军研究所“五级跳”的跨越式发展;

2000年,经过原总后专家组考核,又被评为全军“重中之重”研究所。

经过20余年的奋斗,科室终于在老年高危复杂冠脉病变、左冠脉主干病变、CTO冠脉病变等疑难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走到了国内前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技术,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受到了同行专家们的广泛认可。

5.jpg

北部战区总医院 全军心研所团队

如今科室开展40余种心血管介入诊治手术总计20万余台次,完成例数军内第一、全国前列,总成功率达99.8%。年收治病人从1994年的600人增加到1.3万人,病人遍布全国各地、香港台湾地区和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连续9年荣登“中国最佳声誉专科排行榜”。

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就更加觉得使命重大,责任如山。

紧跟前沿、不断进取

科室发展初期,治疗冠心病的传统技术只是用常规扩张血管类药物,对患者症状进行保守治疗,但许多病人治疗效果不明显,死亡率很高。韩雅玲当时心里很难受,下定决心要找到一种有效挽救患者生命的新技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简称“PCI”),是当时世界上公认治疗冠心病的先进方法。可开展这项技术,难度很高,要求很严,风险很大。

1994年韩雅玲接任科主任时,科室全年只在外院专家帮助下开展了2例PCI。要真正熟练操作,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积累上百例冠状动脉造影的经验。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但韩雅玲为了掌握这门先进技术,跑遍了北京、西安、广州等各大医院,多次出访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虚心向国内外专家学习求教,绝不放过任何学习和请教的机会。期间克服许多困难,最终很快全面掌握了这门新技术。

反复实践、再次创新

在心脏病治疗领域,冠状动脉左主干和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低、风险大,是最复杂和高危的冠状动脉病变,被业界称为攻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两大堡垒”。

“堡垒”既然是人划定的,绝不会有攻不破的死角。

首先谈谈左主干。冠状动脉左主干是为心脏供血的最重要的血管,其血流中断几十秒即可引发猝死。在韩雅玲带领下,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于1997年开展首例急诊左主干介入治疗,2006年在《CMJ》发表了单中心治疗297例左主干的经验,截止2013年9月10日共对1512例左主干病变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手术成功率达99.8%,患者长期预后显著改善,5年生存率高达94.1%。

韩雅玲还于2002年首创了“改良式”微小挤压支架术[Am J Cardiol,2009,103(2):194-198],使左主干分叉病变得到完全支架覆盖,并缩小了支架金属重叠面积,从而显著降低了支架内血栓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

6.jpg

韩雅玲院士不断实践,在临床工作中一丝不苟

关于CTO病变,韩雅玲于2000年首创了“多导丝斑块挤压术”[Chin Med J(Engl),2008,121(6):518-521],用多根导丝挤压、扩大斑块腔隙,使球囊导管等器械通过病变的成功率大大提高,这项创新技术与经典旋磨术相比,可简化操作,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在当时我国社会上尚无医保的情况下平均每例手术省费用万元以上。

1995到2014年20年间,韩雅玲共以第一术者完成3685例CTO和1833例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分别达94%和99.9%,患者术后3年病死率显著低于同期欧美报道。这项成果在国内被广泛推广,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不断探索实践,科室在治疗危重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上不断创新突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技术特色。

提携后辈、凝聚团队

刚走上科主任岗位不久,韩雅玲首先将两名副主任送到国外研修,自己心甘情愿地承担了大量临床工作,替他们出门诊、分管病人,帮助照顾他们的“留守妻儿”,竭力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为使更多医生掌握PCI技术,韩雅玲不仅当老师还当助手,手把手地教他们提高操作技能。每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和研修后,韩雅玲都毫不保留地与大家共享所学所悟。为促使大家多出成果,韩雅玲把多年积累的全部珍贵的临床资料、实验数据和学术观点全部拿出来,指导下属们开展科技含量高的科研课题,想方设法地为他们创造出国深造的机会,使他们迅速成长为心脏病治疗的“后起之秀”。

7.jpg

团队成长的背后,离不开韩雅玲院士的不懈努力与付出

在韩雅玲的培养下,科室人才辈出,有30余人能独立完成心脏介入治疗手术,科室副高以上人员都争取到了省级或以上科研课题基金。此外,韩雅玲结合每名青年医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做地制定了个体化的培养计划和主攻方向,鼓励他们“冒尖”,为他们的成长搭梯子、建舞台,鼓励大家抢占世界前沿技术的制高点,不断向新技术发起冲锋。每开展一项新技术,韩雅玲都要冲在前面,排除初期技术开展中的艰险和“地雷”,积累经验后就马上建立技术细节常规,教给大家推广,放手让他人去干,而韩雅玲自己又瞄准新的创新点去冲刺。

多年来,科室在人才培养上的长远规划也得到了较丰厚的回报。外送的170余人次长期和短期出国的技术骨干,学成后全部按期归来,人人术有专攻,人人有用武之地。如今,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团队已经打造成为一个年龄结构好、专业素质精、协作意识强的人才梯队,人人有重点研究方向,30余人担任全国、全军或省级学(协)会委员以上学术职务。3名博士导师,15名硕士导师。2人担任省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人为全国委员、2名青年委员。


创新,就来源于我们身边的临床研究

心血管领域治疗策略的创新来源于设计并实施创新性的临床研究。韩雅玲院士通过科室在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主持开展第一个多中心的RCT(TRACK-D研究)的过程,介绍了自己的体会。

10多年前,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IAKI)越来越受到重视。高危患者发生CIAKI的比例高达50%,且可造成死亡、急性肾衰、急性左心衰等严重后果。当时除水化疗法外,并无其他确切的防治手段,可是水化对心衰病人不利。

为此,韩雅玲首次提出了冠状动脉或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围术期短期应用中等量他汀类药物预防CIAKI的新思路,该研究迄今也是最大样本的多中心RCT,用于评估瑞舒伐他汀预防糖尿病合并CKD患者发生CIAK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该研究发起于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无企业赞助,韩雅玲带领牵头单位共召开8次科内讨论会反复修改研究方案和CRF,最终共有国内53个中心参加,历经艰难,最终合格入选了2998例2型糖尿病合并轻、中度CKD且行择期心血管介入诊疗的患者。

为保证质量,研究过程中共发送33次研究简报、组织34次中期讨论和总结会。整个研究共历时64个月(包括方案设计、伦理通过及研究启动、入选和随访、资料处理及撰稿以及投稿修改等)。

研究发现,介入围术期短期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术前2天,术后3天)即可显著减少CIAKI发生率,对不能接受水化治疗(如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尤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J Am Coll Cariol 2014),杂志同期配发专家评论,对TRACK-D研究给予很高评价,同时被评为2014年JACC杂志全球10大热读文章。

论著发表后被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以及JAMA等著名杂志的专家述评所引用,一致认为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许多评论者说:这是早就存在我们身边的、廉价的、简便实用的预防CIAKI的有效方法! 


兼收并蓄,吾辈当继续努力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心血管介入医生?韩雅玲院士结合自己的体会,鼓励各位青年医生应当努力培养自己具备“四个心”:

对病人要有深厚的同情心:将病人的康复作为我们从事医学治疗的唯一目标。要怀着对病人的同情心,严格掌握介入诊治的适应证和时机,使治疗获益最大化。

8.jpg

“对患者,我们要有深厚的同情心”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通过介入操作全过程对所有末端和细节严格管理,并通过院后长期管理和二级预防措施,来体现对病人的全程关爱。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心血管介入行业对医生会带来一定损害、风险和长期的超负荷劳累,对此要有足够的心理和身体准备。要有一种“舍得自己的命去延续病人的命”的情怀,来挽救病人的生命。

要有持续的进取心:优秀的心血管介入医生,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临床功底深厚的优秀的心血管内科医师和大内科医师。对新技术及临床中存在的问题要有敏锐的好奇心,要善于通过一切理论及实践的学习机会兼收并蓄,不断充实完善自已。


阅读数: 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