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中心|黄从新 黄德嘉 陈茂:让房颤诊疗更规范更普及更简单

编者按:

  2018年3月11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全国第一批房颤中心建设单位和房颤介入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在成都锦江宾馆成功举办房颤中心建设启动会暨房颤卒中预防规范化管理专家巡讲会。会议期间,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中华医学会电生理和起博分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德嘉教授、华西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华西医院房颤中心主任陈茂教授等专家集体接受了参会媒体的专访,对开展房颤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及主要工作内容进行了介绍。

1.jpg

规范治疗,提高医生患者对房颤危害的知晓性

  “我们自己给自己诊断,就摸脉搏,如果摸到脉搏是绝对不整齐,多半是房颤。”黄从新教授首先为记者们进行了房颤知识的科普。他告诉大家,作为常见多发的心律失常,房颤发病率约为0.7%,在我国每年大概有1000万人患病。而房颤的最主要并发症是血管栓塞,每年大概有30万人发生中风。面对如此庞大的中风高危人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行业层面,都应该将其作为防治的重点。

  黄从新教授介绍说,我们的心脏除了房室之外,还有左右两个心耳,这两个心耳由于血流速度比较慢,容易形成漩涡,从而产生附壁血栓,而一旦房颤发生,血栓脱落,大的血栓栓子卡住血管,受这个血管所支配区域的功能就会部分或者完全丧失,导致偏瘫、失语等症状,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工作质量,甚至会威胁他们的生命。

  黄从新教授指出,如果能够进行规范的抗凝治疗,就可以大大降低房颤血栓的发生率。但在实现工作中,我们却发现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对于进行规范抗凝治疗的认识都远远不到位,甚至有高达近一半(48%)的医生没有提出规范的抗凝。正是在这一种背景下,学会提出要在全国要推进房颤中心建设,对于1000万房颤患者中的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评估筛选,并规范治疗流程。此外,通过推进房颤中心的建设,还将对社会进行广泛的科普宣传,提高社会人群对房颤危害以及规范管理的知晓性,并为政府决策提供相应依据。

2.jpg

优化流程,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就诊时间和负担

  据介绍,2017年,全国房颤中心建设项目已经启动,第一批计划建设171个,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有80多家医院启动了建设。黄德嘉教授、陈茂教授均表示,作为全国第一批房颤中心建设单位和四川省内唯一一家房颤介入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房颤中心的责任就是要让医生提高对房颤的认识,并对患者进行宣传,从而达到规范治疗的目的。

  对于很多房颤患者不能坚持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问题,黄德嘉教授指出,确实有一些患者很年轻,65岁以下,完全没有心血管疾病,生活方式也很好,危险性很低,可以不用抗凝治疗。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全国1000万房颤患者中2/3以上都是需要抗凝的高危患者,真正风险低的只是少部分。

  黄德嘉教授说,现在的问题是,对于这些高危的患者,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对其危险状况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在建立房颤中心的过程中,中华医学会电生理和起博分会最近提出要编写房颤治疗指南的简写和普及本,将原来100多页专业指南改写成让普通人都能够看懂的读本。“这样我觉得更有实用价值。”

   “大家都知道,现在看病的话,如果是不同的亚专业之间,可能会面临很多的阻碍,对患者来说就会增加就诊时间或者负担。”陈茂教授补充指出,在规范治疗的同时,华西医院房颤中心还将在医院内部优化治疗流程,将多个亚学科放在一起,缩短患者获得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时间。他表示,这个工作需要各个部门携手努力,一起来共同完成。

3.jpg

助力医改,让基层患者也能得到相同诊疗

  陈茂教授表示,华西医院房颤中心的建设,还将有效带动基层医院,提高基层医院的规范化诊疗水平。

  他说,当患者出现状况,向医生进行求助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能认识到他的问题,尤其是患者到的是一个基层的社区医院。这时,房颤中心就会发挥出重要作用:基层医生可以通过网络将患者的资料上传到华西医院,从而让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的诊断,并确定治疗方案。因此,上级医院与下级医院建立良好的信息互通渠道,也是房颤中心要做重要工作。

  黄从新教授说,现在医改要求不同级别的医院承担相应的防治任务,但现状是部分中小医院按照分级诊疗所赋予的任务和责任很难完成。所以,房颤中心建设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让这些中小医院都要熟知什么是房颤全程的规范管理,并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提高,从而形成科学的梯级防治体系,让更多患者能够就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诊疗。

  会上,黄从新教授还呼吁国家有关部门提高对房颤的重视程度,让更多的抗凝药物纳入医保范畴,从而减轻患者负担。

  在媒体采访会的现场,有关专家还向记者们展示了可以由患者自己进行检查的新型仪器——心率计及其APP等。据介绍,中国房颤中心将在西南地区建设专门的心电信息中心,该心电信息中心将落户在华西医院房颤中心。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可穿戴式设备将帮助大家随时随地或者说玩着玩着就把房颤诊断了。”陈茂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是房颤诊疗的一个新亮点,会随着房颤中心的建设,让更多的患者获得简单而有效的诊疗。

阅读数: 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