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澍专访:立足综合防治 中国心律失常诊疗水平希望向国际看齐

  2017年10月21日,浙江省心律失常综合防治高峰论坛(CAPS)于杭州盛大开幕,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澍教授特别到会支持。严道医声网就会议举办等话题对张澍教授进行了专访。

严道医声网:

      首先请您就会议的举办予以祝福和指导建议。

张澍教授:

  浙江省第七届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候任主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郑良荣教授及其团队在浙江省心律失常综合防治事业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借此会议召开之际,希望来自全国的心律失常同道共聚浙江,互相学习和交流经验,团结一致、共同提升,推动心律失常综合防治事业的发展。期待我们可以以最前沿的知识、最精湛的技术服务于广大患者。

严道医声网:

      得益于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浙江省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就心律失常领域而言,您如何评价浙江省在先进技术应用及推广普及等方面的整体发展水平?

张澍教授:

  浙江省拥有多家发展迅速的诊疗中心,在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数据、水平、质量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沿,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方面,得益于省内一大批求真务实、兢兢业业的专家同道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也与学会的大力支持和患者整体认知水平的提升有关。

  中国在心律失常防治领域的普及推广势头是好的,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为进一步加强,还应注重医生培训、发展县级医疗、提高技术水平。

严道医声网:

      您如何理解本次会议“心律失常综合防治”的内涵?以及开展心律失常综合防治的重要性?

张澍教授:

  心律失常综合防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全方位认知、立足综合防治、注重治疗效果。

  在心律失常诊疗过程中,要强调从患者个体出发,分析病因,不要孤立地去看心律失常疾病本身,要结合患者整体生理状况,如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和超负荷状态的人群、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糖尿病的人群,都要进行整体状态的综合评估。

  任何一种疾病的治疗,不能简单看是否解除病因,而要强调综合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长期预后,这就涉及到患者的长期随访。在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植入性器械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术后患者的临床用药、综合管理同样应引起重视。

严道医声网:

      正如您刚才提及,心律失常患者的药物治疗非常重要。您如何看待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我国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

张澍教授:

  有效的抗凝治疗是预防和降低房颤相关卒中及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病率的关键。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方便、能够有效降低出血风险、预防卒中。同时,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不需频繁抽血化验监测凝血指标调整剂量,药物和食物对其干扰较少,因此患者依从性好,可接受程度较高,是抗凝药物应用领域一项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其在国内的上市,随着进入医保目录及价格下调,为我国广大房颤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值得大力推广。

严道医声网:

      能否请您就近年来我国在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方面取得的进展,和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境进行概述总结?

张澍教授:

  据了解,中国心律失常患者人数逐步攀升。ICD在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不断发展,CRT已成为心衰治疗的重要手段,起搏器植入数量稳步增长。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此外,心律失常介入新技术如无导线起搏器、新型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皮下除颤器、冷冻球囊、左心耳封堵等技术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目前,中国面临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现状是:拥有全球第一的心律失常患者数量,有2800个县,全国二甲以上医院7000余家,但心律失常介入医师仅有0.5万。在巨大的临床需求面前,中国的心律失常专业中心及医师数量非常少。因此,进一步加强心律失常介入医师培训,我们才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阅读数: 1028